為共青團及青年文化事業創造新機制而努力作為
發布日期:2016-07-01
點擊量:
【字體:

合力共建合作共贏合成共進——為共青團及青年文化事業創造新機制而努力作為

洛陽市青工工作協會成立于1999年3月,是洛陽市共青團青工戰線的前輩們,創新團建格局,本著“加強交流、團結創新、突出特色、共同發展”的建會宗旨,根據上級團組織的工作部署,發揮機關、企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協調服務洛陽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團的工作,增強青工戰線的整體優勢,推動共青團工作機制不斷創新的積極探索。

協會通過近十來的不斷實踐和發展,現在協會已經成為推進洛陽青工戰線共青團事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成為會員間團干部提升素質的有效平臺,成為青年間充分交流的青春之友。我們的主要活動及成效是:

一、通過協會建設,強化了團的組織力。

洛陽市青工工作協會的會員單位,分布在全市的各條戰線、各個行業,在信息、人才、活動場地、器材等諸多方面擁有很多資源,擁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和資源互補的優勢。我們針對老團干、新團干、基層團干、一般團員,分層次加強隊伍建設。老團干通過聯誼等方式增進友情、促進工作;新團干通過例會、座談等形式使其盡快進入角色、融入團隊;基層團干通過到優秀單位參觀學習等活動開拓視野,促進工作;一般團員通過組織參加協會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團組織產生親近感和歸屬感。

我們首先根據團干部人員變化較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印制協會通訊錄600冊,下發各會員單位,供全團使用。其次及時開通了“洛陽團干部交流qq群”-62140724,并建立了“飛信”平臺,滿足團青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第三在此基礎上于2009年11月依托“中鋁洛陽青年”網站,建立了“青工工作協會工作交流網頁”,使協會間的交流與溝通、合作與共享更加便捷。同時,協會以團干部聯誼為載體服務團干成長,先后舉辦了“激情歲月共青團”洛陽市老團干聯誼會和三屆洛陽市青工協會迎新春聯歡會,使廣大團干部能夠多行業、跨區域、多角度進行交流與融合。

這些手段和方法促進了各單位自轉能力的加強,形成公轉效應,同時通過發揮網絡優勢、地域優勢,充分利用好現有和潛在資源,尤其是將協會分為七個工作組,始終發揮骨干單位的支撐作用,創新合作模式,努力搭建合作平臺,提供、交換活動信息,使團的組織力得到加強。在協會的積極影響下,洛陽鐵路青年聯合會、中鐵隧道集團、中鐵十五局等省直屬單位,洛陽奧斯卡影城新成立了團組織,也紛紛加入到協會中,使團的組織網絡更加鞏固。

二、通過協會建設,強化了團干部學習力。

學習能力是組織得以發展、個人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證。協會一是以會助學,利用各種會議安排培訓機會,請各級領導、專家講課,傳授經驗,講解知識,幫助大家學習;二是以研促學,舉辦了研討會、論壇等活動,通過開展青年工作研究,在調研中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對會員單位優秀論文進行了評獎,并編印成冊,在會員單位中發放,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三是以學而學,組織有條件的會員單位外出考察,啟迪思想,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協會平臺,座談交流等形式,讓各會員單位共享學習成果,先后組織參觀了中隧集團新鄉盾構機生產基地、鄭州鐵路局最新型動車組和鄭州北站等。四是先后評選8家單位為“協會建設支持獎”,促進協會工作持續健康發展,調動成員單位積極參加協會的各項工作。

三、通過協會建設,加大了青年文化產品的開發。

服務青年是協會的一項基本任務和功能,協會組織的各項活動都將以服務青年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近年來協會始終把青年文化產品的開發和再造,放在重要位置上。

從2006年6月起以青年聯誼為載體服務青年交流,相繼舉辦了“相約河洛,情系青年”天池山、寨溝、灌河、木札嶺、神靈寨等六次大型聯誼會,參加的單位涉及協會各成員單位和團員青年2500余人次,極大地豐富了青年文化品牌,使團內外的資源得到最大范圍的交流與共享。“中國移動杯”洛陽市青工“青春為奧運添彩”毽球大賽,來自協會內外的洛陽市22家兄弟單位、38支代表隊、150名運動員參與其中,開創了協會內外青年文化交流的新領域。同時協會還積極拓展新思路,探索新載體,采取新措施,適時組織一些形式新穎、吸引力強、普及面廣的青年文化活動,推動先進青年文化在協會內部廣泛開展,以特色文化品牌促進團干部發展、促進青年發展、促進團組織發展,在協會中形成合力共建、合作共贏、合成共進,具有洛陽特色的青年文化氛圍。

協會的建設與發展,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在當前的大環境中,共青團組織要想獲得最大的發展,為青年提供更好的服務,團干部要想獲得更快的提升,必須時刻樹立“借力發展”的理念,洛陽市青工協會的運作及青年文化產品的開發,有力地的證明了:借力,使企業共青團事業擁有了“全球通”;借力,使企業共青團干部擁有了“神州行”;借力,使企業團員青年擁有了“動感地帶”。同時也驗證了:只有借力,企業共青團組織才能為青年提供更好地服務;只有借力,企業共青團干部才能獲得更大的素質提升和發展空間;只有借力,企業共青團組織及青年文化事業才能獲得更好地發展;只有借力,企業共青團組織才能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在今后的協會建設中,我們將以“強化組織建設,提升學習能力,實現工作標準化目標;強化文化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實現活動品牌化目標;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實現陣地信息化目標”,為薪火相傳,服務萬千青年再接再厲。同時加大文化創新的工作力度,按照黨的十七大所指出的那樣,進一步按照市場化動作的模式,適時成立青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吸納更多領域、創新推出產品、創造工作經費,從被動等政策,變主動找市場,借力實現多贏,達到吸引和凝聚青年的總要求。通過“項目化實施、品牌化打造、社會化運作、事業化發展”來推動青年文化事業的創新。

在當前作為一名新時期共青團干部,在開創團建創新的征途上,我們認為:沒有政策,但不能沒有智慧,靠創新;沒有人員,但不能沒有方法,靠團隊;沒有智慧,但不能沒有情商,靠奉獻;沒有資金,但不能沒有產品,靠借力;沒有權利,但不能沒有理想,靠文化。這應當成為我們從事共青團及青年文化事業者的共識。

(劉東凱)